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隶属于成人视频
,由1958年开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发展而来,1986年依托动力机械及农用车辆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开办汽车运用工程专科,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办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成人视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授予)、农业机械化工程博士点(2011年授予)支撑本专业的发展。本专业秉承“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技术为特色,以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良好学术潜能、深厚人文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本专业为机械类大类招生,第一学年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初创公司、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或子系统供应商等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国家、地方行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要,结合智能汽车行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培养面向智能汽车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以及汽车检测和科研机构等所需要的人才,重点结合重庆市地方汽车支柱产业,以智能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智能汽车工程领域相关设计、工艺、测试、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专业学生经过在校学习和毕业后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经历,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包括:
目标1: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智能汽车的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和公众道德优先,能够积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目标2:具有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和较好的文化素质,系统地掌握机械原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控制及工程管理等工程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解决智能汽车领域的理论问题。
目标3:掌握智能车辆构造、理论、设计、电子控制等专业知识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方法,具有工程制图、计算、仿真分析、试验、测试、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的基本能力,并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智能车辆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提升与创新的能力。
目标4:具有智能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试验、运用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汽车工程技术前沿及发展趋势,了解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
目标5:具备在智能汽车设计的新装备、新技术方面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经过4年专业培养,应达到如下要求:
1. 工程知识:具备解决智能汽车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用于解决智能车辆设计、制造、实验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自动驾驶特定需求的整车系统、总成及零部件,并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智能车辆工程相关的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汽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智能车辆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能够在智能车辆工程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方法和技巧,能够就智能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理解并掌握智能车辆工程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适应汽车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四、毕业与授位
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达到《成人视频
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校〔2021〕385号)规定的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成人视频
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西校〔2021〕33号)规定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授予学士学位。
毕业学分:主修学位167学分,来华留学114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具体学分要求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48学分 |
通识必修课:40学分 |
通识选修课:8学分 |
学科基础课程:61.5学分 |
学科必修课:61.5学分 |
专业发展课程:34.5学分 |
专业必修课:13学分 |
专业选修课:21.5学分 |
综合实践课程:23学分 |
实践必修课:23学分 |
选修学分:29.5学分 |
选修比例:17.7% |
实验和实践学分:44.5学分 |
实验和实践比例:26.6% |
五、主干课程、实验(习)及其教学要求
主干核心课程:汽车动力总成构造、汽车底盘总成构造、汽车系统动力学、智能汽车电控技术、智能汽车感知技术、智能汽车设计。
主要实验(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工程创新训练Ⅱ、智能车辆工程认知实习、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创新实验、汽车构造实验、智能车辆设计与实践
实验(习)教学要求:
1.非独立设课的实验需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与进度上同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2.课程实验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课程相关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创造性的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完成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创作设计作品,撰写针对作品的说明文档。
六、课程计划
课程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验 学时 |
实践学时 |
开课学期 |
大类培养阶段课程 |
来华留学生课程 |
辅修课程 |
辅修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32111043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52 |
40 |
|
12 |
1 |
|
|
|
|
考试 |
思想政治类 |
3211098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52 |
40 |
|
12 |
2 |
|
|
|
|
考试 |
3211104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52 |
40 |
|
12 |
3 |
|
|
|
|
考试 |
32111045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52 |
40 |
|
12 |
3 |
|
|
|
|
考试 |
3211101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52 |
40 |
|
12 |
4 |
|
|
|
|
考试 |
|
形势与政策 |
2 |
64 |
64 |
|
|
1-8 |
|
|
|
|
考查 |
91110001 |
军事理论 |
2 |
32 |
32 |
|
|
1 |
|
|
|
|
考查 |
军事类 |
91110002 |
军事技能 |
2 |
2-3周 |
|
|
2-3周 |
1 |
|
|
|
|
考查 |
07110011 |
体育A |
0.5 |
32 |
4 |
|
28 |
1 |
|
√ |
|
|
考试 |
体育类 |
07110012 |
体育B |
0.5 |
32 |
4 |
|
28 |
2 |
|
√ |
|
|
考试 |
07110013 |
体育C |
1 |
32 |
4 |
|
28 |
3 |
|
√ |
|
|
考试 |
07110014 |
体育D |
1 |
32 |
4 |
|
28 |
4 |
|
√ |
|
|
考试 |
07110015 |
体育E |
0.5 |
8 |
2 |
|
12 |
5/6 |
|
√ |
|
|
考查 |
07110016 |
体育F |
0.5 |
8 |
2 |
|
12 |
7/8 |
|
√ |
|
|
考查 |
|
大学英语ⅡA/ⅡC/ⅠA |
2.5 |
40 |
40 |
|
|
1 |
|
|
|
|
考试 |
外语类 |
|
大学英语ⅡB/ⅡD/ⅠB |
2.5 |
40 |
40 |
|
|
2 |
|
|
|
|
考试 |
|
大学英语ⅡC//ⅠA/ⅠC |
2.5 |
40 |
40 |
|
|
3 |
|
|
|
|
考试 |
|
大学英语/ⅡD/ⅠB/ⅠD |
2.5 |
40 |
40 |
|
|
4 |
|
|
|
|
考试 |
|
大学日语ⅠA |
2.5 |
40 |
40 |
|
|
1 |
|
|
|
|
考查 |
外语类、未修读大学英语的学生须修读 |
|
大学日语ⅠB |
2.5 |
40 |
40 |
|
|
2 |
|
|
|
|
考试 |
|
大学日语ⅠC |
2.5 |
40 |
40 |
|
|
3 |
|
|
|
|
考查 |
|
大学日语ⅠD |
2.5 |
40 |
40 |
|
|
4 |
|
|
|
|
考试 |
|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 |
3 |
56 |
32 |
|
24 |
1 |
|
√ |
|
|
考试 |
|
90110031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A |
0.5 |
8 |
8 |
|
|
2 |
|
|
|
|
考查 |
就业指导 |
90110032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B |
0.5 |
8 |
8 |
|
|
5 |
|
|
|
|
考试 |
|
大学生创业基础 |
1.0 |
16 |
16 |
|
|
2 |
|
√ |
|
|
考试 |
创业基础 |
来华留学生课程模块 |
|
汉语1 |
3 |
48 |
48 |
|
|
1 |
|
√ |
|
|
考试 |
替换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课程、军事技能、公共外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
|
汉语2 |
3 |
48 |
48 |
|
|
2 |
|
√ |
|
|
考试 |
|
中国概况1 |
2 |
32 |
32 |
|
|
1 |
|
√ |
|
|
考查 |
|
中国概况2 |
2 |
32 |
32 |
|
|
2 |
|
√ |
|
|
考查 |
港澳台学生课程模块 |
|
中国国情概况 |
6 |
96 |
56 |
|
40 |
1/2 |
|
|
|
|
考试 |
替代思想政治类课程 |
|
中国近代史纲要 |
5 |
80 |
48 |
|
32 |
1/2 |
|
|
|
|
考试 |
|
中国传统文化 |
6 |
96 |
64 |
|
32 |
1/2 |
|
|
|
|
考试 |
|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类课程(含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中华射艺等) |
4 |
64 |
64 |
|
|
1-2 |
|
|
|
|
考试 |
替代军事类课程 |
小计 |
40 |
|
|
|
|
|
|
|
|
|
|
|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
|
思想政治类 |
|
所有学生必须选有思想政治类课程,必选心理健康类课程2学分,必选公共艺术类课程2学分,必须选有人文社科类课程。 |
|
|
心理健康类 |
2 |
|
|
公共艺术类 |
2 |
|
|
人文社科类 |
|
|
22125424 |
实验室安全基础 |
0.5 |
8 |
8 |
|
|
1 |
|
√ |
|
|
考查 |
安全类课程 |
22125422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
0.5 |
8 |
8 |
|
|
1 |
|
√ |
|
|
考查 |
|
22125421 |
工程伦理学 |
1.0 |
16 |
16 |
|
|
2 |
|
√ |
|
|
考查 |
|
要求选修学分 |
8 |
|
|
学科基础课程 |
142100112 |
高等数学Ⅰ A |
4.0 |
64 |
64 |
|
|
1 |
|
√ |
|
|
考试 |
|
14210012 |
高等数学Ⅰ B |
5.0 |
80 |
80 |
|
|
2 |
|
√ |
|
|
考试 |
|
14210040 |
线性代数Ⅰ |
3.0 |
48 |
48 |
|
|
2 |
|
√ |
|
|
考查 |
|
1421007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0 |
48 |
48 |
|
|
3 |
|
√ |
|
|
考查 |
|
|
大学物理ⅠA |
2.5 |
40 |
40 |
|
|
2 |
|
√ |
|
|
考试 |
|
|
大学物理ⅠB |
2.5 |
40 |
40 |
|
|
3 |
|
√ |
|
|
考试 |
|
|
大学物理实验 |
1.5 |
36 |
|
36 |
|
3 |
|
√ |
|
|
考查 |
|
16212495 |
工程化学 |
2.0 |
36 |
24 |
12 |
|
1 |
|
√ |
|
|
考试 |
|
22215082 |
计算方法 |
2.0 |
36 |
24 |
12 |
|
5 |
|
|
|
|
考查 |
|
|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 A |
3.0 |
52 |
40 |
12 |
|
1 |
|
√ |
|
|
考试 |
|
|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 B |
4.0 |
76 |
40 |
36 |
|
2 |
|
√ |
|
|
考试 |
|
|
程序语言基础与单片机 |
3.0 |
56 |
32 |
24 |
|
2 |
|
√ |
|
|
考试 |
|
|
理论力学Ⅰ |
3.0 |
48 |
48 |
|
|
3 |
|
√ |
|
|
考试 |
|
|
电工电子技术 |
5.5 |
100 |
64 |
36 |
|
3 |
|
√ |
|
|
考试 |
|
|
材料力学Ⅱ |
3.0 |
52 |
40 |
12 |
|
4 |
|
|
|
|
考试 |
|
|
控制工程基础 |
2.0 |
36 |
24 |
12 |
|
3 |
|
|
|
|
考试 |
|
|
汽车材料 |
2.0 |
36 |
24 |
12 |
|
5 |
|
√ |
|
|
考查 |
|
|
机械设计基础 |
4.5 |
79 |
56 |
24 |
|
4 |
|
√ |
|
|
考试 |
|
|
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学 |
2.0 |
32 |
32 |
|
|
2 |
|
|
|
|
考查 |
|
14211657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2.0 |
32 |
32 |
|
|
4 |
|
|
|
|
考试 |
|
|
汽车智能制造基础 |
2.0 |
32 |
32 |
|
|
6 |
|
|
|
|
考查 |
|
小计 |
61.5 |
|
|
|
|
|
|
|
|
|
|
|
专业发展必修课程 |
|
汽车动力总成构造 |
2.0 |
32 |
32 |
|
|
3 |
|
√ |
|
|
考试 |
专业核心课程 |
|
汽车底盘总成构造 |
2.0 |
32 |
32 |
|
|
4 |
|
√ |
|
|
考试 |
专业核心课程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2.5 |
52 |
40 |
12 |
|
5 |
|
√ |
|
|
考试 |
专业核心课程 |
|
智能汽车电控技术 |
2.0 |
36 |
24 |
12 |
|
5 |
|
√ |
|
|
考试 |
专业核心课程 |
|
智能汽车感知技术 |
2.0 |
32 |
32 |
|
|
4 |
|
√ |
|
|
考试 |
专业核心课程 |
|
智能汽车设计 |
2.5 |
40 |
40 |
|
|
6 |
|
√ |
|
|
考试 |
专业核心课程 |
小计 |
13 |
|
|
|
|
|
|
|
|
|
|
|
|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选修核心课程(限选) |
|
|
专业导论与前沿技术 |
1.0 |
16 |
16 |
|
|
1 |
|
√ |
|
|
考查 |
|
|
22325057 |
汽车车身设计 |
2.5 |
44 |
32 |
12 |
|
5 |
|
|
|
|
考试 |
|
|
|
智能汽车仿真技术 |
2.0 |
36 |
24 |
12 |
|
6 |
|
√ |
|
|
考查 |
|
|
|
智能汽车试验学 |
2.0 |
36 |
24 |
12 |
|
6 |
|
√ |
|
|
考试 |
|
|
小计 |
7.5 |
|
|
|
|
|
|
|
|
|
|
|
|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同学自由选择一个模块课程,但必须修满其中一个模块课程,其他模块选修。 |
|
智能网联方向模块 |
|
|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
2.0 |
32 |
32 |
|
|
2 |
|
|
|
|
考查 |
|
|
|
智能汽车规划与决策 |
2.0 |
32 |
32 |
|
|
5 |
|
|
|
|
考查 |
|
|
|
智能车辆操作系统及应用 |
2.0 |
32 |
32 |
|
|
6 |
|
|
|
|
考查 |
|
|
|
汽车人工智能技术 |
2.0 |
32 |
32 |
|
|
6 |
|
|
|
|
考查 |
|
|
新能源方向模块 |
|
|
新能源汽车概论 |
2.0 |
32 |
32 |
|
|
2 |
|
|
|
|
考查 |
|
|
|
现代电动汽车技术 |
2.0 |
32 |
32 |
|
|
5 |
|
|
|
|
考查 |
|
|
|
电机原理与应用 |
2.0 |
32 |
32 |
|
|
6 |
|
|
|
|
考查 |
|
|
|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 |
2.0 |
32 |
32 |
|
|
6 |
|
|
|
|
考查 |
|
|
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共12学分,至少选4学分) |
|
|
智能交通技术 |
1.5 |
24 |
24 |
|
|
4 |
|
|
|
|
考查 |
|
|
|
导航与定位技术 |
1.5 |
24 |
16 |
12 |
|
5 |
|
|
|
|
考查 |
|
|
|
智能车辆专业英语 |
1.5 |
24 |
24 |
|
|
6 |
|
|
|
|
考查 |
|
|
|
大数据与云技术 |
1.5 |
24 |
24 |
|
|
7 |
|
|
|
|
考查 |
|
|
|
嵌入式系统技术 |
2.0 |
36 |
24 |
12 |
|
7 |
|
|
|
|
考查 |
|
|
|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
2.0 |
36 |
24 |
12 |
|
7 |
|
|
|
|
考查 |
|
|
|
机器人动力学基础 |
2.0 |
36 |
24 |
12 |
|
5 |
|
|
|
|
考查 |
|
专业发展选修课程 |
国际课程模块(总计2学分,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以及参加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的本科生外,均需修满2学分) |
|
|
国际课程 |
2 |
36 |
36 |
|
|
1-8 |
|
√ |
|
|
考查 |
|
|
小计 |
2 |
36 |
|
|
|
|
|
|
|
|
|
|
|
要求选修学分 |
|
|
|
|
|
|
|
|
|
|
|
|
综合实践课程 |
|
生产实习 |
4.0 |
4周 |
|
|
4周 |
6/7 |
|
√ |
|
|
考查 |
|
|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
8.0 |
≥18周 |
|
|
≥18周 |
7/8 |
|
√ |
|
|
考查 |
|
|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 |
1.0 |
24 |
|
|
24 |
1-6 |
|
|
|
|
考查 |
劳动教育课程 |
|
工程创新训练Ⅱ |
2.0 |
2周 |
|
|
2周 |
3 |
|
√ |
|
|
考查 |
劳动教育课程 |
|
智能车辆工程认知实习 |
1.0 |
1周 |
|
|
1周 |
3 |
|
√ |
|
|
考查 |
劳动教育课程 |
|
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创新实验 |
2.5 |
60 |
|
60 |
|
6 |
|
√ |
|
|
考查 |
劳动教育课程 |
|
汽车构造实验 |
2.5 |
56 |
|
56 |
|
4 |
|
√ |
|
|
考查 |
劳动教育课程 |
|
智能车辆开发与实践 |
2.0 |
48 |
|
48 |
|
6 |
|
√ |
|
|
|
劳动教育课程 |
小计 |
23.0 |
|
|
|
|
|
|
|
|
|
|
|
跨专业选修课程 |
|
|
|
|
|
|
|
|
|
|
|
|
|
可以替换通识教育选修或专业发展选修学分(除选修课中的必选类别以外) |
创新创业版块 |
|
科研学分 |
|
|
|
|
|
|
|
|
|
|
|
可替代专选课学分 |
|
技能学分 |
|
|
|
|
|
|
|
|
|
|
|
可替代通选课学分 |
|
实践学分 |
|
|
|
|
|
|
|
|
|
|
|
|
创业学分 |
|
|
|
|
|
|
|
|
|
|
|
小计 |
≤10 |
|
|
|
|
|
|
|
|
|
|
|
注: 1.除学校有特别规定的课程外,原则上理论课16学时计1学分,实验(习)课24学时计1学分(既有理论又有实验(习)的课程,实验(习)课程部分按此标准折算),实习(实训)环节1周计1学分,不超过8学分。
2.大学外语和大学体育课程考试成绩按照《关于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通识必修课程大学外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通知(试行)》(西大教务〔2021〕17号)文件进行标准化处理。
3.如为大类招生,须在课程计划中将大类培养阶段的课程用“√”予以明确标注。
4.根据《成人视频
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开设计划》的要求设置“实验室安全教育类”,具体要求见附件5。
5.在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选择专业核心课程、毕业论文(设计、作品)、毕业实习,以及核心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构成辅修专业课程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用“√”予以明确标注。
6.来华留学生在现有中国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用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课程替换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公共外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其中政治理论课程为学习哲学、政治学专业国际学生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与中国学生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国际课程模块(每个学生必选2-4学分),并明确标注“学生通过学校暑期国际课程周、国际课程‘云校园’等途径选修优质国际课程并获得学分”。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专业实际情况选择性开设,来华留学生课程计划用“√”予以明确标注。
7.对港澳台学生教学事务趋同内地(祖国大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军事课学分要求等同于内地学生,要求总学分21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17学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4学分。“中国国情概况”“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传统文化”3门国情类必修课程,共17学分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4学分可由学生自主选修,也可进行学分替代,不选修军事课的可选修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类课程(如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中华射艺等)进行学分替代。
七、说明
1. 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对象:从2023级本科学生开始执行;
2. 本次修订培养方案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
本次修订培养方案的负责人:李云伍(专业负责人/副院长)、李成松(系主任)、冀杰(骨干教师)。
主要参加人员有:
成人视频
:李云伍(副院长)、李成松(教授)、彭桂兰(教授)、陈建(教授)、叶进(教授)、姚凌云(教授)、冀杰(副教授)、孙玉华(副教授)、曾百功(副教授)等
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安集团:蔡春茂(所长,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王毅(高级工程师)
重庆汽车工程学会:李云伍(秘书长)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汽车系主任)、李以农(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赵树恩(教授,院长)、邓涛(副院长)
重庆理工大学:来飞(副教授),付江华(副教授)
西华大学:王艳阳(副教授)
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王戡(高级工程师,智能化所主任)
车辆工程2019级学生:程时聪、陈志越、海明、李嘉诚
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协议执行,国内培养期间与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一体化管理;
4.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由国际成人视频负责审核;
5.鼓励成人视频(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允许单独编班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6.其他说明情况。
附表1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工程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智能车辆设计、制造、实验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
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智能车辆设计、制造、实验等复杂车辆工程问题的表述。 1.2经过合理的简化、推理与分析,针对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对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和分析。 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比较与分析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能够结合机械、力学、电工电子、控制理论等相关学科原理,对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识别和判断。 2.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并能对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进行正确表达。 2.3能提出解决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的多种方案,并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其优缺点,优化问题或寻求代替的解决方案。 2.4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解决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智能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整车系统、总成及零部件,并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
3.1掌握智能车辆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针对智能汽车的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功能等特定要求,有针对性地完成系统及零部件的设计。 3.3能够针对智能车辆设计、制造、控制等复杂车辆工程问题,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和所需要的整车系统、零部件、设备、工艺流程,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3.4在智能车辆设计、开发、制造及试验方案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4.研究:能够基于智能车辆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能够基于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原理,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等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智能车辆工程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4.2能够针对智能车辆工程研究开发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科学地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4.3能够针对智能汽车的不同性能要求构建实验系统,安全有效地开展实验,正确采集实验数据。 4.4能够整理、分析和解释智能汽车研发过程中的数据,根据实验结果通过信息关联与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4了解智能车辆工程相关的常用仪器仪表、工程工具、研发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在对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过程中,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研发工具。 5.3在对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过程中,能够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了解与智能车辆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和产业行业政策,理解社会文化、汽车文化、国情等对复杂车辆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智能车辆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智能车辆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 |
7.1知晓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形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7.2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思考智能车辆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正确评价智能车辆产品周期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8. 职业规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能够在车辆工程实践活动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了解中国国情,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8.2了解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认识其重要性,在车辆工程专业学习和工作中,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并能对工程实践活动的社会道德进行判断和评鉴,并履行责任。 8.3理解汽车工程师对人身安全、公众健康和福祉的重要责任,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等责任。 |
9.个人和团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与其他学科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9.2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独立或与其他成员合作开展工作。 9.3能够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有效开展工作。 |
10. 沟通: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方法和技巧,能够就智能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具备良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辩论、倾听和外语应用等人际沟通及交流能力,能够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就某一专业问题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和汽车行业及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0.2了解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能够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质疑,就复杂智能车辆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3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
11. 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理解并掌握智能车辆工程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对智能车辆工程领域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进行技术分析和比较。 11.2系统了解智能汽车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将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运用于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适应智能汽车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12.1 认同终身学习和持续教育理念,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智能汽车关键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附表2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的矩阵表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1.工程知识 |
|
P |
P |
|
|
2.问题分析 |
|
P |
P |
|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P |
P |
P |
P |
|
4.研究 |
|
P |
P |
P |
P |
5.使用现代工具 |
|
|
P |
P |
|
6.工程与社会 |
P |
|
|
P |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P |
|
|
P |
|
8.职业规范 |
P |
|
|
|
P |
9.个人和团队 |
|
|
|
|
P |
10.沟通 |
|
|
P |
P |
P |
11.项目管理 |
|
|
P |
P |
P |
12.终身学习 |
|
|
|
P |
P |
附表3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的矩阵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 1 |
毕业要求 2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4 |
毕业要求 5 |
毕业要求6 |
毕业要求7 |
毕业要求8 |
毕业要求9 |
毕业要求10 |
毕业要求11 |
毕业要求12 |
通识必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
|
|
|
|
|
L |
M |
H |
|
|
L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
|
|
|
L |
M |
H |
|
|
L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
|
|
|
|
L |
M |
H |
|
|
L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
|
|
|
L |
M |
H |
|
|
L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
|
|
|
|
|
L |
M |
H |
|
|
L |
形势与政策 |
|
|
|
|
|
H |
M |
|
|
|
|
|
军事理论 |
|
|
|
|
|
|
|
L |
M |
H |
|
|
军事技能 |
|
|
|
|
|
|
|
L |
M |
H |
|
|
体育A-F |
|
|
|
|
|
|
|
|
H |
M |
|
|
大学英语A-D |
|
|
|
M |
|
|
|
|
|
H |
|
L |
大学计算机基础1 |
M |
|
L |
H |
H |
|
|
|
|
|
|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A |
|
|
|
|
|
|
|
H |
M |
|
|
H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B |
|
|
|
|
|
|
|
H |
M |
|
|
H |
大学生创业基础 |
|
|
|
|
|
|
|
|
M |
L |
H |
|
专业基础课程 |
高等数学Ⅰ A |
H |
M |
|
L |
|
|
|
|
|
|
|
|
高等数学Ⅰ B |
H |
M |
|
L |
|
|
|
|
|
|
|
|
线性代数Ⅰ |
H |
M |
|
L |
|
|
|
|
|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H |
M |
|
L |
|
|
|
|
|
|
|
|
大学物理ⅠA |
L |
L |
M |
H |
|
|
|
|
|
|
|
|
大学物理ⅠB |
L |
L |
M |
H |
|
|
|
|
|
|
|
|
大学物理实验 |
|
H |
|
|
M |
|
|
|
|
L |
|
|
工程化学 |
|
L |
|
M |
|
|
H |
|
|
|
|
|
计算方法 |
|
L |
M |
|
H |
|
|
|
|
|
|
|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 A |
L |
M |
|
|
H |
|
|
|
|
|
|
|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 B |
L |
M |
|
|
H |
|
|
|
|
|
|
|
程序语言基础与单片机 |
|
|
L |
H |
M |
|
|
|
|
|
|
|
理论力学Ⅰ |
L |
M |
|
H |
|
|
|
|
|
|
|
|
电工电子技术 |
L |
M |
|
H |
|
|
|
|
|
|
|
|
材料力学Ⅱ |
L |
M |
|
H |
|
|
|
|
|
|
|
|
控制工程基础 |
L |
M |
|
H |
|
|
|
|
|
|
|
|
汽车材料 |
|
L |
|
M |
|
|
H |
|
|
|
|
|
机械设计基础 |
|
L |
H |
M |
|
|
|
|
|
|
|
|
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学 |
|
|
|
|
|
|
H |
|
|
H |
M |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H |
M |
|
L |
|
|
|
|
|
|
|
|
汽车智能制造基础 |
|
L |
H |
M |
|
|
|
|
|
|
|
|
专业必修课程 |
汽车动力总成构造 |
|
H |
M |
|
L |
|
|
|
|
|
|
|
汽车底盘总成构造 |
|
H |
M |
|
L |
|
|
|
|
|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L |
M |
|
H |
|
|
|
|
|
|
|
|
智能汽车电控技术 |
|
L |
H |
M |
|
|
|
|
|
|
|
|
智能汽车感知技术 |
|
M |
|
|
H |
L |
|
|
|
|
|
|
智能汽车设计 |
|
M |
H |
|
H |
L |
|
|
|
|
|
|
综合实践课程 |
生产实习 |
|
|
|
|
|
|
|
|
|
|
|
|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
L |
M |
M |
H |
M |
L |
|
|
L |
L |
|
|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 |
|
|
L |
|
|
|
|
M |
H |
|
M |
|
工程创新训练Ⅱ |
|
|
L |
|
M |
|
|
|
|
|
H |
|
智能车辆工程认知实习 |
|
|
|
|
|
H |
|
H |
M |
L |
|
|
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创新实验 |
|
|
|
|
L |
|
|
|
H |
M |
M |
|
汽车构造实验 |
|
|
|
M |
|
|
|
|
L |
H |
M |
|
智能车辆开发与实践 |
|
|
L |
|
|
|
|
|
M |
H |
M |
|
合计 |
|
|
|
|
|
|
|
|
|
|
|
|
注:1.每门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用相应的系数或者H\L\M表示,具体表述形式各专业自行决定。支撑强度的含义是:该门课程覆盖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多寡,每门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应有具体依据,每项毕业要求能够完全被相关的课程支撑。
2.矩阵应覆盖所有必修环节。
附表4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矩阵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毕业 要求1 |
毕业 要求2 |
毕业 要求3 |
毕业 要求4 |
毕业 要求5 |
毕业 要求6 |
毕业 要求7 |
毕业 要求8 |
毕业 要求9 |
毕业 要求10 |
毕业 要求11 |
毕业 要求12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
1 |
2 |
3 |
1 |
2 |
1 |
2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3 |
1 |
2 |
通识必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形势与政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事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事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育A-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英语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计算机基础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生创业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基础课程 |
高等数学Ⅰ A |
|
√ |
|
|
M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等数学Ⅰ B |
|
√ |
|
|
M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线性代数Ⅰ |
|
√ |
|
|
M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
√ |
|
|
M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物理Ⅰ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物理Ⅰ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物理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化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程序语言基础与单片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力学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工电子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材料力学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控制工程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材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械设计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项目管理与技术经济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
√ |
|
|
M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智能制造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必修课程 |
汽车动力总成构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底盘总成构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智能汽车电控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智能汽车感知技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智能汽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实践课程 |
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创新训练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智能车辆工程认知实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创新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汽车构造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智能车辆开发与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产实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每门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用“√”表示, 每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都应有相应的课程作为支撑。